WWW.VODENG.COM — 中国知名的顶级女性时尚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乐活 >

有一种不用去健身房就能练出人鱼马甲线的新方法

来源:摩登时尚网(www.vodeng.com)时间:2015-07-06 08:47作者:Tom热度:手机阅读>>


 

斌卡变成了网络红人,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

 

出生于1988年的斌卡,原是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员工。在过去10年里,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健身房默默举哑铃,还潜心研究过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发布的《体力运动指南》。

 

2013年年底,他抱着学习的心态注册了知乎账号,却发现大部分答案很不专业。他尝试“把自己的健身笔记丢上去”,竟大受欢迎,很快就成了知乎上的“大V”。

 

斌卡对这件事认真起来。去年春节后,他开通了名为“硬派健身”的知乎专栏和微信公众号。如今,他的知乎专栏拥有18万读者,是知乎最火的专栏之一。根据他在知乎回答的内容修订出版的《硬派健身》电子书去年拿下了亚马逊电子书季度销量冠军。

 

像斌卡这样的“健身达人”还能数出几个:浪人王老汉、麦大湿、京城郎叔、周薇的勇敢世界。

 

他们活跃在知乎、微博、朋友圈。和他们一起火起来的还有这样一些名词:人鱼线、马甲线、深蹲、翘臀、CrossFit(训练方法)、体脂率、平板支撑、箭步蹲、Burpee(训练方法)、筋膜链,等等。

 

好像是突然发生的事,你身边的健身爱好者越来越多了,你时不时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照片:在健身房扛着杠铃做深蹲,在家里做俯卧撑,在私人工作室练习“空中瑜伽”这种“杂技”动作;他们还热衷分享各种健身小知识,热衷于讨论反手能否摸到肚脐。当然,他们也不会落下Under Armour、Lulu Lemon这类突然蹿红的运动服饰品牌。你有时不免怀疑,这些健身达人以前都藏在哪儿。

 

“以前我跟别人说我的兴趣爱好是健身,别人都不能理解,但从2012年开始,发现周围渐渐有人能跟我聊这个了,网上也开始有人讨论人鱼线、深蹲这些话题。”斌卡说。

 

这其实不是个新现象,每个时代都有对完美身体的想象。对于肌肉、力量和健康体魄的向往,深植于西方传统之中,至少半个世纪之前,健身已成为现代城市运动最主要的形式。当美国大片席卷中国电影院时,那些身材健硕、肌肉紧实的男女主人公也在悄悄改变中国观众的审美,而海归热潮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趋势。

 

另一方面,人们也相信对健身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清早就列举过这样一组数据: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民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达到5000美元,体育健身将成为必然需求;而这个数字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8000美元被看做中等发达国家的基准线。此后,人们包括健身在内的现代生活方式都有了切实的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突破5000美元,2014年已达到7575美元。

 

现代生活的变化是全方位。当身边的消费品牌不断升级,工作和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各种压力同时也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猝死、抑郁现象普遍增多。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对健康日益迫切的要求将促使中国发生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健身热之前,跑步已经走进公司人的生活。

 

不过,健身目前在中国仍是小众活动。动域资本分析师杨敬淳做过一个统计,过去5年内进行过健身消费的人群不足2000万,仅占人口总数1.5%左右;而美国仅2014年年初拥有健身房会员资格的人群就达到5400万,占人口比例约15%。

 

野心勃勃的创业者从中看到未被挖掘的无限潜力,未来的健身行业巨头正想方设法让你“动”起来。

 

 

你是朋友圈中的健身达人吗?

 

中信出版集团市场与创意中心总经理钟谷婷就“动”起来了,她现在是朋友圈里的健身达人。

 

过去4个月,她每周锻炼3到6次,每次至少1个小时。她在公司附近的连锁健身房买了年卡,定期去上有氧操、普拉提和舞蹈课;若来不及去健身房,她就在家里跳郑多燕健身操,或跟着一个名叫“挑战Plank”的手机App做平板支撑。

 

女性健身热潮已持续一段时间。耐克在中国的首家女子体验店是2014年11月在上海开幕的。几乎同时,阿迪达斯在北京和成都都开设了女子产品专卖店。今年以来,女性更是成为健身热潮的主流,她们热衷于讨论如何练出“马甲线”。

 

阿迪达斯也在健身房进行女性产品的推广。但对钟谷婷们来说,如果仅依靠大型健身房,坚持健身怕没这么容易。健身房通常需要会员们有规律而固定的训练时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针对性训练—它的对象更像是有强烈爱好,并具备较强意志力的健身爱好者。

 

显然,钟谷婷的意志力并不那么强,一个产业也不会依靠意志力来成长。钟谷婷在享受一种“新”的运动方式。

 

运动结束后,她会把大汗淋漓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附上一句自我激励的话,总能收获不少点赞。她的身体明显变得紧实,跟朋友见面常常被惊呼“都快认不出来了”。

 

她的进步令她自己也感到意外。“喊健身已经喊了好几年,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她说。真正动起来以后,她发现坚持健身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

 

健身房的氛围带给她很大激励,她在手机上关注的一批健身类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励志故事和图片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已经有好几个同事在她的带动下开始运动,他们在微信上组成“健身小分队”打卡群,每天在群里汇报自己的成绩,相互监督。

 

就像那些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健身达人一样,钟谷婷从中获得的不仅是运动本身的乐趣,也包括分享、社交、展现自我所带来的快乐。

 

对年轻的公司人来说,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百度指数显示,“健身”“减脂”“增肌”等关键词的热度自2013年以来不断上升,其中“健身”的搜索频率从今年年初至今提高了50%。

 

在钟谷婷的手机上,装了不同类型的健身App,从视频教练、场馆预定、教练O2O、到社交、运动记录。中国健身行业方兴未艾,除了几家全国连锁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没有全产业覆盖的行业巨头,集中度不高,也缺乏有趣的营销方式—说白了,这个领域到处都是机会。

 

一大波健身创业者袭来,你感觉到了吗?

 

以自媒体形式起家的“FitTime睿健时代”目前是健身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号之一,微信、微博、人人网的粉丝数加在一起接近200万。“健身方面误区太多,缺少全面、合理的解释,在这个时候宣传这方面的内容就很容易积累人气。”其创始人朱骁潇说。

 

创建于2013年的FitTime原本只是人人网上的一个公共主页,通过介绍健身知识积累了第一批粉丝,逐渐形成社区。随着这批粉丝成长为健身达人,FitTime又把他们的经验传播给新用户。朱骁潇说,“我们会让练得比较好的粉丝讲述他们如何锻炼、如何控制饮食、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通过这样的内容影响新用户。”

 

不少“达人”成为小圈子里的健身明星,朱骁潇称之为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KOL又给FitTime带来更多新粉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变成了FitTime的核心优势。

 

朱骁潇和他的合伙人董煜原准备借助自媒体带来的关注做一个销售健身补剂的电商平台,但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劝说下,他们决定专注移动健身社区,做大用户群,不寄望于变现—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考方式。

 

去年,FitTime接受真格基金和经纬资本的两轮投资,开始开发自己的App,今年年初正式登陆苹果商店,5月推出安卓版。

 

FitTime创始人朱骁潇(图)和他的合伙人董煜原准备借助自媒体带来的关注做一个销售健身补剂的电商平台,但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劝说下,他们决定专注移动健身社区,做大用户群,不寄望于变现。

 

这样一来,FitTime从根本上降低了健身的门槛。用户无需再通过文字描述或GIF动图研究健身动作,而是直接下载视频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运动习惯等数据,让系统推荐适合的课程:“瑜伽—核心稳定”“7分钟晨练”“王者肱三头肌”等等。

 

跟着视频完成训练后可以一键拍照上传,分享给其他用户—重要的是分享你隐约可见的腹肌线条。运营团队依然会对图片进行删选,通过“发现”功能引导其他用户关注他们。根据朱骁潇提供的数据,目前FitTime安卓版和iOS版的用户总数约70万。

 

但FitTime的App也遇到了对手,今年年初上线的Keep也采取视频和社交模式,功能也类似。“目前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只是想达到70分,比如瘦一点、穿衣服好看,健身应用完全可以满足这个需求。等他想更进一步练到100分的时候,我们再把他们对接给适合的健身场馆和教练。”Keep创始人王宁说。根据Keep提供的数据,上线3个月,该公司即获得200万用户。

 

这类从社交起步的健身App瞄准的是同一个市场,另一款视频健身应用火辣健身的创始人徐威特也直白地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没有什么健身习惯的新手,他可能没有时间去健身房,用手机应用自己在家就可以练,这样才把健身习惯培养起来。”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把健身服务视为下一个“风口”。“健身类App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刚研究完一批,又出现了10个、20个。”虎扑创始人程航说。

 

 

今年年初,虎扑与贵人鸟合作成立动域资本,专注体育产业投资,目前已经公布了火辣健身、初炼、趣运动、虎扑跑步等14个投资项目。

 

另一些创业者率先从O2O切入。今年年初上线的App全城热炼为价格敏感的健身者提供了一个诱人的方案:每月只需支付99元,就可以享受多达上百家健身场馆的课程,只是每月不能使用同一家健身场馆超过3次。

 

这种模式源于美国这两年大热的ClassPass,这家由贝恩咨询前顾问兼舞蹈演员Payal Kadakia于2013年创办的初创公司向各家健身场馆采购单次健身服务,再以每月99美元的价格“批发”给用户,目前已覆盖全美约30个城市的3000家健身工作室和健身会馆。ClassPass在今年年初的B轮融资中获得2亿美元估值,而根据创始人Kadakia在5月的TechCrunch大会上透露的信息,这个数字已经翻了一番。

 

全城热炼创始人司维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也行得通,但逻辑与美国不同:“美国用户的痛点是想体验多种健身服务,中国用户的痛点则是现有的健身服务价格太高,而且大多采取年卡制度。”

 

运动大公司们也希望中国人都动起来,你当然能猜到为什么。

 

目前,全城热炼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深圳6座城市的1500多家健身场馆。司维不愿透露全城热炼的用户数,但表示健身场馆很乐意跟他们合作。“健身房需要更多的客源降低成本。”她说。

 

在美国,在线运动健康服务已是一片红海。移动分析和广告平台Flurry去年做过统计,仅iOS平台上就有超过6800款运动健康类App,增长速度比整体App市场增速高出87%。

 

互联网创业者瞄准健身应用并不奇怪。

 

“资本对这个领域的预期是很大的。”程航说。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今,至少18个在线健身项目宣布获得融资,类别包括健身社交、运动教育培训、预约运动场馆和运动伙伴、健身场馆后台服务等。

 

换言之,这些创业公司遵循类似(当然也容易同质化)的成长路径,抓住小白客户,依靠互联网的发酵作用获得快速增长。

 

不过耐克这类运动服装巨头同样对健身应用寄予厚望,通过技术和社区提高消费者的黏性。耐克推出的Nike+ Training Club(N+TC)正是采取视频教学+社交的模式。根据耐克官方发布的数据,至2014年10月N+TC总下载量超过1600万次。

 

从2009年以来,耐克每年在全球举办面向专业健身教练的培训活动,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如何用新课程提高消费者对运动的兴趣。如今N+TC可直接抵达用户,普及最新的健身趋势和装备,再借助网络影响更多的人。今年年初,耐克在全球13座城市举办了面向N+TC用户的大型巡回训练营,其中5座位于大中华区。

 

耐克的一个新对手Under Armour也把移动社区作为重要战略。过去两年间,这家以制造专业运动装备著称的新锐健身巨头耗费超过7亿美元收购健身App,包括记录跑步和骑行路程的MapMyFitness、记录卡路里摄入和消耗的MyFitnessPal以及记录跳舞、潜水、排球等多项综合运动的Endomondo,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了覆盖1.2万亿人的移动健身社区。

 

Under Armour开始挖掘这个庞大社区的购买力:MapMyFitness去年推出了一个名叫Gear Tracker的功能,当用户记录的跑步里程达到一定数值时,应用便会提示用户更换新跑鞋,并弹出在线鞋类零售商Zappos的购买链接。

 

“如果我们能让地球上的每个人每周多运动一天,我们的生意就会非常健康。”MapMyFitness的联合创始人—如今是Under Armor的“互联健身”事业部高级副总裁—Robin Thurston如是说。

 

当互联网健身成为了融资风口,线下健身房还能活吗?

 

创业者和大公司都加入到原本由健身房统治的世界中,它们在客观上集结成一种合力。互联网迅速提升了市场规模,但此后的影响力却不会滞留在网上。

 

“电商与线下零售企业可能是竞争关系,健身市场不存在这种情况,一定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程航说,“很多传统健身企业对趋势看得很清楚,我们和他们也有很多合作。”

 

来自动域资本的数据显示,大约从2013年开始,中国各类健身工作室加速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已超过2万家。功能型训练工作室、舞蹈、瑜伽、搏击等新型健身服务,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健身服务增长迅速。

 

就这样,从线上到线下,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在你的身边生长起来—那些专业或看上去专业的健身知识,会免费通过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主动推送到你的手机上;借助各种视频指导App,你在家也能练些基本动作,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自己的数据,再分享到社区;你可能还会购买一些产品,一周去参加一两次小型健身工作室组织的活动。若有更高追求,不妨多付一点钱聘请专业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辅导。

 

对,不再是那种过于严格的大型健身房了—小型健身工作室承载了那些“不安分”的健身教练的创业梦想。

 

李敏是通过FitTime睿健时代的微博发现这家名为Dig Potency的私人健身工作室的。如今,她几乎每天都到这里训练。

 

李敏(右)是通过Fittime睿健时代的微博发现这家名为Dig Potency的私人健身工作室的。如今,她几乎每天都到这里训练。

 

从外表看,你很难想象李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她穿着速干T恤和紧身短裤,露出线条分明而紧实的手臂,大腿肌肉饱满,脚步像踩着弹簧。在教练Jay的指导下,她一口气做了12个burpee:向上高高跃起再迅速蹲下,双手撑地、双腿向后跃出变成俯卧姿势,然后收回腿再一次跳起。这套动作结合了深蹲、俯卧撑和跳跃,能快速提高心率并锻炼全身的肌肉。“光做有氧运动只能瘦,必须结合无氧才能练出线条。”她说。

 

与动辄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健身房不同,Dig Potency只有100平方米左右,没有整排的跑步机和大型综合训练器,只有瑜伽垫、哑铃、弹力带、泡沫按摩轴等小型器材。训练内容以一对一私教模式为主,教练可以根据学员的身材、体能、锻炼目标量身定制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Dig Potency不提供年卡,而是像咨询服务一样按课时收费,一节课售价285元。李敏认为这个钱花得很值:“这里上课比大型健身房更专业,氛围也更好。”

 

Dig Potency的创始人罗思杰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我朋友圈里的健身教练现在基本上都出来做工作室了。”他曾在上海大型连锁健身房一兆韦德做过两年私教,为完成销售任务绞尽脑汁。一兆韦德对私教实行梯度分成制,教练卖出的课时越多,收入越高:一节售价200至300元的私教课,教练最多只能拿到二三十元。

 

原有分配机制存在明显的瑕疵,这恰恰是互联网能够渗透进很多行业的原因。

 

 

2013年,罗思杰创办Dig Potency。新的核算办法是这样的:他和搭档两人授课,一开始每节课收费235元,扣除教练工资150元。但剩下的还不够支付每月1万元的房租,他们连续亏损8个月。

 

去年6月,FitTime找到他们,提出合作一期“夏日减脂训练营”:FitTime从全国范围内选出8名粉丝,在Dig Potency免费训练42天,全程在微博直播并拍摄纪录片上传到FitTime的优酷频道。这次活动成为Dig Potency的转折点。“活动期间曝光量很大,也给我们的学员带来很大冲击。”罗思杰说,每月学员从二三十个增长到七八十个。

 

接下来的3个月,Dig Potency连续盈利,很快就换了一个更大的场地。今年年内罗思杰准备再开一家分店,地址选在外滩附近。

 

小型健身房不仅在薪酬方案上有别于大型连锁健身房,因前期投入较小,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据罗思杰透露,Dig Potency目前的毛利率是30%,相比之下,国内唯一上市的连锁健身机构中体倍力去年的毛利率是8%。

 

这个从线上到线下双向循环的生态圈,在一点点改变传统健身行业的面貌。

 

同样被改变的还有人们对健身的观念。这些单干的健身教练和斌卡这类的健身达人,在创业和扩大用户群的过程中,也在做着这种努力。

 

斌卡说,他的“硬派健身”微信公众号粉丝已达到40万。粉丝们喜欢他写的这些话题: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激素水平与肌肉生长的关系、骨盆前倾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等等。他擅长用图文并茂的网文体把运动科学前沿理论讲得妙趣横生。

 

近两年,曾锒铛入狱的保罗·威德描述自己在监狱里如何健身的书籍《囚徒健身》从美国火到中国。在他看来,把力量训练寄托在杠铃上是很可笑的事情,他教导人们回归古老的健身法,依靠自身力量塑造完美体型。

 

你完全不用担心个性化、小型化、随身化,甚至无器械训练这些新概念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和一些行业类似,中国健身行业以加速度追赶美国。小型健身房曾在美国经过了几年孵化,才迎来爆发式发展,而在中国,“一切都是跳跃式的。”一位创业的健身教练说。

 

这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一些健身创业公司已实现盈利:ClassPass今年2月单月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生产智能运动追踪设备的FitBit于6月18日登陆纽交所,该公司去年营业收入高达7.54亿美元,净利润1.31亿美元—这类消息极大鼓舞了中国的健身创业者。

 

斌卡也要创业了,他从雷军的顺为基金那里获得了投资。据他说,雷军是在知乎上私信联系到他的。斌卡想做一个和线下健身房相关的App:“一定要到线下去,这是大势所趋。”

 

一个新生意若大多聚集在朋友圈里,未免有些拥挤。

 


这就是这篇健身长文的作者殷宴。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者也是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来认识一下她吧。

 

刚升级孩子妈,正在努力证明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也治不好。欢迎投喂各种新鲜段子和业界八卦。

 

 

 

乐活排行